10月27日下午,我校语文组教师杨沈乐在高一年级开展以《登高》为课题的公开课教研活动,全体语文老师积极参与,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深度解读杜甫的千古名篇,引领学生探寻诗歌的艺术魅力,体悟其中蕴含的生命哲思。
课程伊始,教师通过登高的情境导入进入课题,后通过“知人论世”讲述了诗人经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图景,以及杜甫个人漂泊西南、老病孤愁的艰难处境。他指出,正是这种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的剧烈碰撞,催生了这首被誉为“古今七律第一”的旷世之作。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朗读,把握字音节奏,重点结合诗眼“悲”体会作者情感。

在逐联赏析环节,教师提出了“意象“和“情感“两个关键词,对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”的意象组合进行了逐层解读,讲述了其如何通过凝练的笔触,构建出一幅既雄浑开阔又萧瑟悲凉的秋日画卷。特别分析了诗中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所蕴含的时空交织的沉重感,称这短短十四字,将漂泊之远、羁旅之久、暮年之衰、孤寂之深表达得淋漓尽致,达到了情感与形式的高度统一。
其后,教师并未止步于对诗歌悲凉意蕴的阐释,他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《登高》超越个人苦难的精神境界。他强调,杜甫的伟大在于,即使在自身最为困顿的时刻,其诗篇中依然奔涌着对宇宙、生命、社会的深沉思考与磅礴气势。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的结句,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哀叹,更是一种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历史长河的悲壮与崇高,展现了儒家士大夫“忧国忧民”的深沉情怀与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。结尾阶段,教师进行总结,并指导学生理解赏析杜甫“沉郁顿挫”的诗歌风格。
整堂课,有对诗歌格律、对仗等形式之美的点拨,有与高考诗歌鉴赏的能力要求紧密衔接;并对诗歌精神内涵进行深度开掘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人文素养。师生思维火花频现,充分展现了我校在新课改背景下“以学生为主体,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”的教学成果。课后,语文教研组组织了专题评课,共同助力语文学科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。 (杨沈乐)